“没想到还能逆转!”王先生因乙肝病史十余年,经肝脏磁共振弹性成像检查提示肝纤维化,四处求医未见明显疗效,后经朋友介绍前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接受中西医联合诊疗,6个月后,复查显示情况好转,胁痛、乏力等症状基本缓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始终坚持中西并重,开展人工肝、肝癌肝动脉介入及射频微波消融、疑难病例肝脏穿刺等先进诊疗技术,同时综合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开展治疗,为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最优治疗。
中西协同:集“精粹”解疑难肝病
“一直以来,科室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拥抱并娴熟运用现代医学尖端技术,结合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为患者解除肝脏病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主任孙学华介绍,近年来,脂肪肝等肝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危害国民身体健康,肝病科坚持中西医协同优势互补,为延缓慢性肝病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7月,45岁的吕先生因“乏力气喘伴下肢水肿2月余”来到曙光医院肝病科就诊。2024年5月起,他开始出现乏力、气喘、下肢肿等症状,在当地医院经过治疗,无明显好转,经病友介绍来到曙光医院肝病科求诊。科室联合多学科诊疗团队对吕先生的病情进行全方位评估,为其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根据四诊合参,在给予利尿剂等治疗的基础上,我们诊断吕先生为‘水湿困脾证’,以健脾柔肝、行气利水为治法,为其开出肝病科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特色验方——消胀方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孙学华介绍,经过为期10天的治疗后,患者胸闷气促的症状明显改善。
出院后,吕先生坚持服用中药,3个月后再次来到门诊复诊,他表示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胸闷气急消失了,之前吃不下、睡不着的症状明显好转了。2025年4月,再次前往医院复查,吕先生惊喜地发现胸腹水完全消失了。困扰他的诸多症状已完全消失。“感谢曙光医院的专家们!”吕先生高兴地说,“本以为今后只能躺在病床上了……现在又可以重新正常工作生活了!”
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沪上名医夏德馨、王玉润、张鸿翔等创建曙光医院肝病科,上海市名中医王灵台、刘平、陈建杰、徐列明、高月求、胡义扬等带领肝病专科跨越式发展。科室长期以慢性肝病的防治为主攻方向,解决肝病临床诊疗的“卡脖子”问题。明确了“脾肾亏虚为本,湿、毒、痰、瘀为标”的肝病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规律。建立了以“补肾健脾”为基本扶正法则的阻断慢性肝脏疾病进程的中西医诊疗方案和系列方药,创建了巴菟补肾颗粒、扶正化瘀胶囊、柔肝颗粒、石军颗粒、参葛颗粒等上市药物及院内制剂。
如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年门诊量逾20万人次,病床规模达150张,设立乙肝临床治愈、肝硬化、肝癌、脂肪肝、免疫性肝病等多个亚专科,形成了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周期管理模式。
科研攻坚:破解肝病进展密码
作为国内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团队致力于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前沿深度融合,聚焦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重大肝病的防治难点与痛点,开展了系统深入的探索,其成果不仅揭示了关键的科学机制,更在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疾病负担方面展现出潜力。
为寻找有效的治疗肝癌的方法,肝病科团队应用纳米技术包载淫羊藿素,协同阿霉素治疗肝癌,除了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调节免疫微环境,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目前已被引用360余次,并被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引用,指导临床运用。
慢性乙型肝炎难以彻底治愈是其容易发展至肝硬化、肝癌的关键原因。“在传承“补肾法”论治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慢性肝病的病机演变规律,依托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通过1000余例临床研究证明了与单独运用西药抗病毒相比,联合应用医院研发的补肾健脾利湿方能够提高临床治愈率,同时发现应用该方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也有了明显改善。”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高月求介绍。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高,5年生存率低。肝病科团队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创立了以补肾健脾、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主要治法的肝积方。通过300多例临床研究发现,联合应用肝积方后降低了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及病死率,该方药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投身忙碌的临床诊疗工作之余,科室高年资医生也带领年轻医生们利用现代理论阐释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机制,让青年医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明明白白地运用中医药为肝病患者进行诊治。经过多年发展,肝病团队现拥有医护人员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名、主任医师20名、具有博士学位者30人,为科室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作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曙光医院肝病科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室通过搭建临床研究平台、科研技术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培养了大量临床技能人才、传承人才、创新型人才及多学科交叉人才。(本报记者 伍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