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香是丘振文教授最熟悉也最眷恋的味道。作为药学党总支书记、药学部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临床药学教研室主任,他与中药相伴三十余载,这份情缘早已融入血脉。
结缘本草:书香引路情自深
丘振文的“中药人生”,始于父亲书柜里泛黄的医籍。虽然父亲是基层中医,但少年丘振文起初对行医并无兴趣,反而是那些记载着草木奥秘的古书深深吸引了他。正是这些典籍,为他日后投身中药科研与教学埋下了种子,引领他走上了一条充满药香的道路。“与中药结下一辈子的缘分,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丘振文说,他视当下为中医药发展的“春天”,期盼着耕耘后迎来绚烂花开与丰收时节。
学古修德:经典为舟育全人
在丘振文看来,研习中医药必须“学古望今”。他坦言古籍常显枯燥晦涩,但掌握方法便能得其精髓。“带着问题读经典,效率倍增。”他举例,想了解一味黄芪,就带着“何时用?有何效?谁首载?”的疑问去探寻,目标明确,收获便丰。他强调,序言往往蕴含全书精髓,是判断书籍价值的钥匙。这种带着专业问题在故纸堆里求真知的方法,虽“传统”却“有效”。
他教育学生说,网络信息虽便捷,但涉古籍易断章取义甚至出错。扎实的学问离不开广泛阅读与深厚积累,最终才能“由博返约”。他形象地比喻:“读专业的书籍好比给人体骨骼补钙,但是钙的口感不好,有点涩,人文类的书籍好比佐料,能调和钙苦涩的口感。人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也要有丰富的情感,做到感性和理性统一才能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物学上的遗传,能看得见,感知得到,但是社会基因的遗传,文化基因的遗传,对人的滋养和渗透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学经典也就是在学古代朴素哲学,修品养德,丰富自我。
科普先行:播撒健康种子
丘振文深知传播的重要性。他坚信,“让每个人参与自身健康管理,做自己最好的医师”是关键。他和团队成为中医药科普的“先锋”。
他们开辟了《本草驿站》《药我说》《食疗药膳》《楚燕话食》等多个微信公众号专栏,讲述岭南本草、常用中药与药膳知识,仅2024年就推送200余期。创建“杏林药学”公众号及视频号,搭建科普新平台。更联合肾病科、检验科等多科室开展10场直播,为百姓“传经送宝”。
丘振文尤其重视“播种”下一代。他带领团队走进水荫路小学、朝天路小学等校园,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你们喝的中药,其实就是常见的花花草草!”轻松驱散孩子们对中药的恐惧。他推荐小朋友饮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等平和药材煲的汤,健脾养胃,减少感冒。他亦谆谆教导:无论老少,都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情志畅达”。
除了科普,他常带队帮扶如番禺中医院等兄弟单位。看到膏方等传统疗法应用规模渐广,他由衷欣慰:“让大家不仅‘用’中药,更要‘信’中药,心服口服。”
一缕药香,一生情缘。丘振文教授以传承之心深耕经典,以仁爱之志播撒健康,在中医药的春天里,执着地守护着那份历久弥新的本草情怀。(涂新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