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一堂研究生课上,一场关于“四物汤在现代女性贫血调养中的应用价值”的讨论热烈展开。研究生们课前已深入分析当归、熟地等药材的性味归经与现代营养学研究数据,于是,课堂化身思辨场。这正是该校将中医药元素通过“案例式+翻转课堂”深度融入“营养与食疗研究”课程教学的生动实践。
中医智慧为基,重塑课程内核
紧扣“治未病”和“食药同源”理念,系统性重构课程。教学大纲以《黄帝内经》“五谷为养”等经典理论为基础,将“营养基础”模块与中医气血津液学说相糅合,剖析常见食材的四气五味与归经功效,辅以现代营养学理论。课程精心凝练12例中医药特色营养教学案例,如“张仲景经典食疗方的宏量营养素组成解析”“江南湿重地区人群的祛湿药膳配比分析”,使抽象理论在经典方剂与现代营养学的碰撞中具象化。考核体系突破传统试卷模式,研究生需完成“基于体质辨识的个性化食疗方案设计”,在考核现代营养学知识的基础上须接受模拟临床答辩,强化中医辨证施膳能力培养。
翻转教学破局,构建教学新范式
面对中医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经典轻实践”困境,教学团队开创双轨融合路径。在传统讲授性教学中融入翻转课堂元素,研究生课前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推送《千金食治》节选视频与临床营养指南,自主完成知识构建。课堂则聚焦案例实践——如分析某三甲医院“肿瘤患者食疗干预”真实数据,运用中医补益理论与营养摄入量计算设计干预方案。在食源性疾病模块,研究生以小组形式模拟还原“乌头药酒中毒事件”,围绕事件中的毒性成分分析、现代急救方案探讨,并结合《本草纲目》中附子炮制要诀进行深入研讨,从而深化对“毒性即药性”中医哲学的理解。
中医药案例导入,激发传承活力
创新教学带来突破性成果,通过经典案例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对中医食疗知识点的掌握深度。一位参与学生反馈:“分析‘玉屏风散增强免疫力’的机制时,我们同时验证了多糖成分与卫气理论的科学关联,这是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体验。”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教学团队成功凝练出“经典案例导学—数字资源支撑—翻转深化研讨—临床实践赋能”四阶教学模式,为中医药院校营养课程改革提供可复制范本。
当《“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当人民对健康膳食的需求日益精细化和个性化,此类教学创新彰显深远意义。它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对中医药学“知行合一”精神的当代呼应,让沉淀千年的食疗智慧在新时代学子的思辨与实践中焕发新生,从而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医药底蕴的营养领军人才开辟通途。